怀庆府城(现今的河南沁阳),历史悠久,是古代野王城的所在地。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时开始建立网络配资公司,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进行了重建,四面城墙上分别设有朝曦、万成、朔南和拱极四个城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豫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被誉为“覃怀之城”与“河朔名邦”。然而,随着1938年2月20日沁阳的沦陷,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在这里肆虐了整整七年。期间,日军的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痛苦与灾难。这组图片正是拍摄于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这张照片展示了当时沁阳的城墙景象。城墙顶部的电线杆与远处的两层六角亭勾画出了一幅时代印记的画面。城墙外,一条宽阔的街道蜿蜒而过,一边是民居,一边是排排的电线杆,显得既古老又现代。
展开剩余84%这是1938年2月23日拍摄的照片,此时沁阳县沦陷才刚过去三天。为了防止中国军队反攻,日军在城墙上的城门楼旁派出了哨兵,保持高度戒备。照片中的景象,体现了日军对城市的控制与压迫。
另一张照片展示了沁阳的标志性建筑——天宁寺的三圣塔。此时,日军依旧保持警戒,在塔下安置了哨兵。沁阳沦陷时正值严冬,照片中的日军士兵穿着厚重的棉衣与翻毛的棉帽,显得格外沉重与冷漠。
天宁寺三圣塔建于金大定11年(1171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塔旁庭院的一个入口,门上挂着“正善堂”三字牌匾,可能是当时一处药铺的标志。这座古老的建筑与周围的景致,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沁阳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城内孔庙、书院星罗棋布。照片中,两个日军正在孔庙内游览。图中的孔庙主殿“大成殿”雄伟壮观,尽管年代久远,但从几根粗大且带有裂纹的木柱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其曾经的辉煌与历史积淀。
日本占领沁阳后,大量的百姓被强行集中在一起进行看押。图中的场景发生在孔庙内的两层木楼前,楼下空地和楼上都挤满了身穿破旧衣物的百姓,尤其是那些男丁。这个画面反映了当时日军对百姓的严密管控,这些无辜的百姓命运未卜,很可能在日后的暴行中成为牺牲品。
这张照片展示了两个日军士兵走在大街上,他们中间夹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手里举着膏药旗,显然是在竭力自保,但没人知道这些士兵要带她去哪里,更无法预见她将遭遇怎样的命运。这一幕充满了压迫感与悲剧色彩。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许多地方建起了祠堂纪念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图中的建筑就是冯玉祥为纪念战死的将士在沁阳所建的烈士祠。然而,日军占领后,这座烈士祠被改为兵营,门前有不少日军士兵在活动,旁边停着几匹战马。这一切都彰显了侵略者对历史遗址的亵渎与践踏。
照片中的场景为沁阳的街头。坑洼不平的黄土街道与古老的大树以及高耸的木牌坊,浓烈地展现了这座古城的魅力。可惜在那个时刻,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已沦为侵略者的占领地,街头随处可见日军的身影。沁阳的历史与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张照片展现了沁阳街头的一座碑亭。亭子的下部为开放式正方形,中间立着一通古碑,顶部的飞檐翘角精致美丽。这样的碑亭至今仍可在三圣塔下的沁阳博物馆前看到,作为这座古城文化的见证。
在沁阳城墙之外,两名日军士兵坐在河边悠闲地聊天,完全没有紧张感,仿佛置身于自己家中。远处,仍能看到完整的城墙,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另一张照片中,两个日军士兵站在沁阳古城墙外拍照,宽阔的河面与隔河而望的城墙形成了独特的景致,显得非常宁静。这种时刻成为了他们的休闲时光,他们甚至在这里停留留影。
在沁阳东门外,一名年轻的日军士兵穿着白衬衫和肥大的马裤,他的身形表明他是骑兵部队的一员。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部署了大量骑兵部队,这些部队被视为日本陆军中的“贵族兵种”,其骑乘的“东洋马”以其耐力与敏捷著称。
这是在崇义镇拍摄的照片。崇义镇位于沁阳的南部,图中是崇义镇北城门。刚刚下过一场大雪,雪地中的日军军官站在雪中,身后是阻碍敌军通行的拒马,景象显得寒冷而严峻。
最后一张照片显示了沁阳城外的一片草地,羊倌正在放牧一群绵羊。远处,城墙上赫然写着圆形的宣传标语,提醒人们有关战争与抗争的种种。在这片草地上,曾经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和侵略所打破。
发布于:天津市金鑫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